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来了。日前,由国家层面印发文件,引导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、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,加大对革命老区、边境地区、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,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。这意味着,继中部崛起、西部大开发之后,中西部地区,将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。
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,也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、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,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。
「READING」
受制于土地、人力等资源成本的约束,一些附加值较高且对交通成本相对不敏感的产业,开始广泛向中西部地区布局,成都、重庆、郑州、西安、贵阳等地成了最大受益者。成渝地区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、河南的手机制造、贵阳的大数据产业,均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
正是借助产业西移,加上西部大开发、天量转移支付、大投资大基建等政策带来的助力,中西部地区一众省市后来居上。那么,这一轮产业转移将具体带来哪些影响呢?
产业转移,战略新局
当前这一轮产业大转移,其显著特点是受到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影响,使得“国内大循环”和“国家战略腹地建设”成为了核心议题。与过去20多年主要由市场因素驱动、与中部崛起、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相辅相成的产业转移不同,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,应对的是国际形势的复杂化、大国博弈的持续,以及超预期事件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。
在此背景下,全国范围内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,构建“国家战略腹地”和“关键产业备份”成为了首要任务。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、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。以四川为例,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不仅经济排名显著提升,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明显优化,特别是在电子信息、食品饮料等第二产业,以及服务业占主导的第三产业上。
资金密集型产业成为了本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。尽管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、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挑战,但政策的倾斜和财政的支持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重庆通过创新招商模式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举措,成功吸引了大量资金和资源,推动了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,为其他中西部省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人才集聚,促产业转移
中西部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,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仍有待完善,而人才的吸引与留存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。在这场产业转移的接力赛中,中西部不仅要成功接过接力棒,更要稳健前行,加速奔跑。随着企业、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涌入,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版图无疑将发生深刻变化。
昔日的“西部大开发”战略,如今正通过产业转移转化为中西部真正崛起的契机。制造业作为产业转移的先行者,正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城市转移。成渝城市群、郑洛西等中西部城市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成本优势,吸引了大量制造企业入驻,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焦点。与此同时,高新技术企业也受到了中西部地方政策的强烈吸引,加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,中西部正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土。然而,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企业的引进,更是确保企业稳固落地与繁荣发展的关键。在此过程中,技术型企业成为引进的重点,对技术型企业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此外,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带来了资产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。
以前我们常说“西部大开发”,现在看来,这次的产业转移将成为真正让中西部“发光发热”的契机。国家战略倾斜是前所未有的机遇,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,考验着每一个中西部省份。